中国自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履约行动,制定完善一系列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划,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
一、中国全方位加强自身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中国在恢复和保障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态系统复原力和碳储量等3项目标进展上超越“爱知目标”要求,其他13项目标基本实现,4项目标取得阶段性进展,“爱知目标”总体实现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具体来看,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显著提升。近年来,中国颁布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律依据。中国成立由国务院2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并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之一,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
二是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5%,将至少95%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纳入保护范围。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陆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海洋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2.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4.1%。中国还建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超过23万平方公里,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2.3%,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使部分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三是形成较为完整的物种保护体系。中国率先完成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大型真菌的保护状况评估,编制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共有3879种高等植物、932种脊椎动物、97种大型真菌被列为受威胁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在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得到保护。全国195个植物园迁地保护了22104种乡土植物;240多个动物园(动物展区)饲养国内外各类动物775种。中国成功将206种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野外回归,是全球回归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并建立250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为30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建立稳定的人工繁育种群,物种保护能力逐步增强。
四是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取得显著成效。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草原禁牧8000万公顷、草畜平衡近1.8万公顷,草原的治理面积超过6667万公顷,全国重点草原平均超载率降低到10.2%。全国湿地保护率达到52.2%。在荒漠化防治方面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根据最近的卫星数据显示,中国的绿化模式非常突出。中国仅占全球植被面积的6.6%,但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都来自中国。
五是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和执法力度。积极开展部门、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等行动,打击涉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查危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行为。
此外,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率先与双碳目标结合。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时宣布,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COP15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将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加强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统筹的重要战略举措。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与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推进的资金机制、激励政策、部门协调机制、考核制度及产业发展政策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结合,科学设计和实施各类碳减排工程,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在公约协同增效方面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管理。
二、中国积极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贡献智慧和方案
一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新理念。习近平主席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倡议,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也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极大提振了全球应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信心,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有助于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以COP15召开为契机,中国将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进,共同守护万物共生,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二是积极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制定。COP15通过《昆明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宣言还作出承诺,要加强和建立有效的保护地体系,积极完善全球环境法律框架,增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等。宣言凝聚了各方共识,将对全球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提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将对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中国的理念和实践将为实现“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示范经验。
三是通过加大投入和推动绿色转型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为推动各方团结一致,加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中国将出资15亿元人民币,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国还将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大自然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安全等全球环境挑战。中国将推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动自身及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1年第11期《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与中国作用》,作者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