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研究

溯古音之韵 探诗教之美——初中音乐七年级新教材“大单元教学”专题研训活动在复兴路初级中学举行

来源:监测评价处    发布时间:2025-5-14 16:59:56    浏览次数:60366

5月13日上午,“溯古音之韵 探诗教之美”——初中音乐七年级新教材集体备课暨“大单元教学”专题研训活动在复兴路初级中学成功举行,活动旨在帮助全区初中音乐教师熟悉新教材,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进,推动新课标理念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落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随着六合区城西学校丁晓晓老师清越的吟诵声,教研活动在诗意盎然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城西学校的丁晓晓老师以《诗经》为舟,引领学生穿越三千年时空,在古琴余韵中触摸《伐檀》的文学肌理,她通过“一字一音”的文本细读,启发学生发现古代汉语虚词“兮”的韵律密码,在断句推敲间还原了古代劳动场景,用阵阵激昂的堂鼓声让“坎坎伐檀”的声响在现代课堂重新回荡。在“气息-情感”联动训练中,丁老师以“伐木-抬举-运木-堆垛”四组劳动动作作为载体,结合Ai技术相关视频将抽象的诗歌意象转化为具身认知体验。当学生以肢体语言重构“河水清且涟漪”的意境时,诗经的韵律美与劳动的力量美达成了完美共振。整堂课以"情感体验-文化认知-创新表达"为逻辑主线,构建起立体化的诗教范式。丁老师突破传统诗文教学的文本解读模式,通过音乐可视化、肢体戏剧化、创编个性化等手段,使古老的诗经焕发了青春光彩。


第二节课,由复兴路初级中学戴艺老师执教《静夜思》,戴老师运用生动有趣的“人物猜猜乐”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运用Ai赋能技术让李白“开口说话”足足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通过学生吟诵诗词,从吟诵的停顿、声调韵律等,和学生分析总结出诗与乐的关系并自然过渡到古诗新唱《静夜思》,在教唱环节中,戴老师不仅展示了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还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并耐心教唱,整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不管是在歌曲中创编身体律动还是为歌曲创编小乐器伴奏,戴老师都要求学生以唱为主,律动、乐器伴奏为辅的主旨,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教唱二声部合唱环节,戴老师引导学生探索三度音程的关系,通过三度音程的阶梯式模进,学生在音高攀援间搭建起和声的经纬。多媒体旋律线实时追踪系统,更加抽象的音程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星空轨迹”。

两节研讨课结束后,雄州初级中学的陈晨老师与大家一同探讨、交流新教材七年级《诗韵悠悠》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陈老师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讲解了“诗韵悠悠”的整体思路和课时分配,单元核心目标定位为:依托诗歌艺术载体,通过解析古典诗词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知传统艺术审美特质,深入理解古诗词音乐中的意蕴美感。
研讨环节中,听课的音乐老师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对这次展示课及其大单元教学交流思路的感想,他们认为展示课的两位老师课件设计精巧、教学目标细致严谨师生互动高效;陈晨老师和集体老师们的交流研讨为新教材集体备课指明了方向,实用性强。

此次研训活动也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同时也在探索以音乐为载体的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突破了传统诗乐教学的单一教学维度。研训活动以“技术赋能”与“文化铸魂”的双螺旋结构,既让传统课堂焕发科技时代的生命力,又为文化传承找到了扎根学生心灵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信息素养与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
发布:张见    审核:邓大鹏